1999年1月10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建于1926年,原为中国防疫泰斗伍连德创立的哈尔滨鼠疫研究所、滨江医院和东北防疫管理处所在地,现为哈尔滨市道外区教育局房产。该建筑为中式砖木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180.88平方米,使用面积912.66平方米。其南侧有一附属建筑,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08.24平方米,使用面积506.29平方米。
伍连德(1879-1960,原籍广东台山,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青年时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曾经师从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Ronald Ross和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Elie Metchinkoff等教授,并于1903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刚刚24岁。1907年接受清政府聘请,从侨居的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了他数十年的防疫工作。他曾任首任东北防治鼠疫全权总医官,首任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长,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为发展我国的预防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10年11月间,被列为传染病首凶的肺鼠疫,从俄国侵人满洲里并迅速蔓延,波及五省六市,死亡6万余人。当时的哈尔滨成为鼠疫的重灾区。因当时清政府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故沙俄、日本两国要求独揽防疫工作大权。迫于形势,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伍连德到达东北后,以哈尔滨为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起了三千多人的防疫大军,他们不畏艰险,深入疫区,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成功地阻止了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生命。
由于防治鼠疫的成功和卓越贡献,清政府授予伍连德蓝翎军衔并特赐进士科举称号。1911年初,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亲任所长。同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了有11个国家鼠疫专家参加的国际鼠疫学术研讨会,伍连德当选为大会主席。他在会上系统地介绍了鼠疫的防治经验,赢得了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1912年,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在哈尔滨设立东北防疫管理处,伍连德受命组建并任处长兼总医官。他组织建立了哈尔滨、满洲里、大黑河、同江、三姓(今依兰、牛庄等六所直辖医院和实验室。这些医院和实验室,疫时防治,平时应诊,奠定了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基础。
1915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伍连德任首届书记(秘书长,他从1916年起又连任两届中华医学会会长。
1918年,北洋政府委派伍连德在北京组建中央防疫处,任命他为首任处长,从此创立了我国全国性的防疫组织领导机构。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先后迅速有效地控制了1919、1920、1926年发生于哈尔滨及全国的多起霍乱和鼠疫的流行。
辛亥革命后,在伍连德的呼吁和努力下,终于在1929年末与国际联盟卫生处达成协议,收回了检疫主权,并于翌年7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由伍连德首任处长兼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伍连德领导检疫处与沿海各港检疫所开展海港检疫工作,并亲自制订检疫章程,培训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创立检疫医院、消毒所,充实医疗设备及交通工具等。对我国检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学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伍连德非常热心于医学研究事业。他在任中华医学会书记和会长时,就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亲任总编辑,还多次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医学和学术会议。他的一生著述颇多,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多部,涉及医药、卫生、检疫、流行病防治、医学教育及医学史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他的业绩获得国内外多种荣誉和奖励。
在防治疫病流行中,伍连德博士等有识之土深感培养医务人才的重要并积极倡议兴办医校。经他奔走呼吁和多方联系集资,以哈尔滨鼠疫研究所、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及其直属滨江医院的设施和人力为基础,增聘哈尔滨部分名医,于1926年9月8日在哈尔滨办起了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医学高校——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伍连德担任第一任校长。该校后来发展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培养出了众多的医务人才,为中国的医疗卫生防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旧址年久失修,急需资金进行抢救性维护,从而发挥其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阵地的作用。